查詢
什么才是種植成功的關鍵因素? Koka教授談醫源性因素對種植體成敗的影響
日期∶2020-7-3
【導讀】種植技術發展至今,各種相關技術與產品為廣大缺失牙患者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臨床問題。
重新定義“種植體周圍炎” 在過去,種植體周圍骨喪失并不常見。但如今,骨質流失發生率卻增加了,從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因為其關系到種植體的長期生存,且影響到美觀、功能和種植體使用壽命。雖然牙槽骨頂部的骨喪失稱為種植體周圍炎,但這樣描述往往會讓人們忽略沿種植體長軸的界面骨喪失,以及臨床上不伴有明顯炎癥或者感染的一些骨骨喪失病例。在臨床中有諸多種植失敗是無法用種植體周圍炎來定義的,Koka教授指出,單純使用“種植體周圍炎”這一術語是沒有辦法準確地指出種植體周病損發生到何種程度以及有多嚴重。Koka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骨分離(Osseoseparation)”及其分級,用以描述種植體周骨喪失以及病損的嚴重程度。
Osseoseparation分級*輕癥狀為0級,該情況代表了種植體周較為健康:種植體周無癥狀,無松動,種植體周牙齦有或無炎癥,邊緣骨喪失非常少,植體能夠支持后期的修復。Osseoseparation分級*嚴重者為4級,出現這種情況往往代表著種植失敗,其種植體周骨喪失較嚴重,種植體已有一定的癥狀與松動,同時在前牙區也會影響美觀;從生物學角度,發生骨結合過程的失敗,將逐步導致骨結合不充分從而遠期效果不理想。
影響種植成功的三個因素分別為:患者、醫師及種植體本身(圖)。Koka教授認為,在上述三個因素中,醫師因素為主要影響因素。Koka教授解釋,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患者自身是沒有能力選擇正確的種植體的,而種植體更不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患者,只有口腔醫師在其中的選擇影響了種植的成敗,故醫師應對*終的種植結果負較大責任。 種植體周圍炎風險因素都是罪魁禍首么? 我們可能存在錯誤的認識 在80年代的臨床中,如果發生了種植體周的骨喪失,醫師們一般會通過一個已有的共識以判斷臨床狀況,從而指導后續的治療。誠然,醫師們長久以來就是如此進行診斷與治療程序的,但這其中易出現這樣的問題:醫師們常常會用那些既定的原因來解釋*終的結果,這一弱點是因為人們常常會害怕面對未知的實物,這些是在臨床工作中醫師們應注意的。 另外,在發生種植體周圍炎后,醫師往往會把這一結果歸咎于患者、種植體或之前進行治療的同行身上,如患者沒能及時戒煙、種植體設計不合理或前期治療不標準等。對于種植體表面處理,Koka教授表示其實他個人并不認為種植體本身會成為種植體周圍炎重要的風險因素(種植體折斷除外)。 以種植體的表面處理為例 目前已有諸多研究提出,種植體的表面處理與未來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柷⒖(Carcuac)等人在狗身上使用牙線創造了種植體周圍炎的動物模型,其研究了在種植體植入并發生種植體周圍炎17周及取出牙線5個月后不同種植體表面骨喪失的情況,其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粗糙表面的種植體的骨喪失均顯著高于光滑表面;另外一個類似的動物研究以組織學檢查方法為手段,同樣得出了粗糙種植體表面骨喪失較多的結論。而上述動物模型雖然有助于我們了解種植體本身對種植體周圍炎的影響,但是以人為主體的相關臨床研究結果則更接近真實情況――在人體上進行的研究顯示,種植體表面處理對種植的成功率及存留率并沒有顯著影響。 骨喪失的醫源性因素 有研究顯示,當醫師使用一種未經證實有效的技術或材料,嘗試將種植體植入一個新的位點時,種植體周發生骨喪失的情況會顯著變化;當一名經驗與培訓不足的醫師進行種植治療時,種植的成功率也將顯著不同;當醫師使用的種植導板發生變化時,種植的成功率也將發生顯著變化。上述三個結論,基本闡述了臨床醫師在種植體發生骨結合喪失時所起到的主導作用。 現代種植技術的改變 Koka教授表示,與幾十年前相比,目前的患者變化并不大,但醫師在臨床中所采用的種植技術、材料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多新技術的遠期效果仍有待考量。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不能說與這些改變毫無關系。 這些改變包括一些新技術新材料的加入,如一次性的植入手術、即刻種植、即刻負重、陶瓷材料與金屬材料的應用、非軸向負重、角度基臺、下頜骨放療、CAD/CAM技術、數字化流程、種植體表面改性、內部連接、粘接劑滯留等,這些在30多年前是都沒有的。新技術與材料的應用,本身是出于改善醫療水平與患者健康的需要,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商業成分。上述分析并非對新技術與新材料的否定,Koka教授表示,提出這一問題主要希望能引起大家對醫源性因素在種植治療中對結果的影響。 醫源性因素之外的影響 Koka教授介紹了一系列針對種植體及患者因素的研究,其中探討了種植體表面、種植體長度、患者吸煙情況、種植體植入位置等對種植失敗的影響,*終得出如下結論:吸煙、短種植體及植入的解剖位置僅僅在使用光滑表面種植體時對種植成功與否具有一定影響。而對于粗糙表面種植體,Koka教授表示其表面易于菌斑附著且不易清潔,同時他表示粗糙種植體表面與軟組織并發癥間的關系值得進一步探討。 |